在每一套经典的香港电影里,都会见到五光十色的招牌,出现最多的除了茶餐厅,大概就是烧腊铺了。
烧腊在香港统称为烧味,在粤菜中,烧味占有着相当重的分量,要吃到好吃的烧味,去香港吧。
“再兴烧腊饭店,是叉烧的同义词。”这话是美国CNN说的。
2014年10月30号,再兴烧腊饭店入选2015年《米其林指南香港澳门》车胎人美食,被香港旅游发展局评为“红牌馆子”,美国CNN还把它评为“四十款生命中不能或缺的香港食品”,也是最能代表香港平民小吃的美食之一。
看看这店面,光是名字“饭店”两个字,就忽悠不少台湾人。
饭店在台湾人眼中相当于我们所说的酒店,台湾人一看再兴烧腊饭店,就觉得这环境对不起“饭店”两个字。
店面不大,约莫十桌,刚营业不到一小时,一进门便看到几乎满座的餐桌。
大门口的透明橱窗内,吊着一只只烤得晶莹油亮的烧鸭与烧鹅,脆皮烤乳猪和烧腊在一边。
伙计穿梭于顾客之间,忙着招呼、点菜与送餐,料理台旁的师傅一刻都不得闲,斩鸡斩鸭不停在斩斩斩。
这里的出品,才算得上贫(平)民美食啊,烧腊好吃到感动。
没有亮丽的装潢,服务嘛,也经常被吐槽,却能以一份叉烧闯出香港。
再兴有自己的工场,腊味每天新鲜烧制,叉烧切得大件,肉质嫩滑,一天能卖出2000条,坚持无味精、无松肉粉。
再兴起于清光绪末年,由一个潮州人家庭经营的,二次世界大战前于湾仔开业,香港沦陷时一度休市,战后饭店按照乡里建议以“复兴”名字经营,后更名为“再兴”。
现在由第四代传人周巧和掌舵。
初期不过是一间位于湾仔克街的大排档,1980年期间,克街改造,街上的大排档被当时的市政局收回牌照,经历过几次的搬铺,最后定于现址。
史钊域道这间铺已经开了40多年,一直是家族式经营。
在强调自动化和机械化的如今,再兴的工场也没有做太大的改变,烧炉是二战前的款式。
温度计也没有,靠的是师傅一双手,反复触摸烧炉的温度。
因为食环署不再颁发室内碳炉牌照,再兴须转用明火炉,但除了大的乳猪不能在铺面上一层的工场烧以外,其余的烧味,不论类型,都在同一个炉里面烧。
周巧和说: 别人的叉烧一个按钮, 烧鹅又是另一个按钮, 我们就是同一个搞定, 连温度计都没有的工场里, 靠的是员工的经验。
以手和眼睛作为时间按钮。
叉烧的制作工序繁复,用猪的梅头肉,汆水后涂上腌料,反复烧3次才能完成。
要放多少腌料,没有一张标准的食谱。
店里的调味员有着40年工作经验,反复调试出符合当天的口味,这些做法保留着浓郁的古早味道,但这些并不能像其它连锁店那样标准化。
“我们一拿到手,就知道手上的肉多重,知道要放多少腌料。”周巧和自小就在店里帮忙,烧味一加味精就会被老爸打。
在还没出现塑料盒之前,不论是买斩料还是烧味饭,都是用烧腊纸包装,放进纸袋中带走,直到现在仍然可以在再兴找到烧腊纸,正因为一直坚守着多年的做法,现在还会有老一辈的熟客要求用纸包装。
恰恰是拒绝使用机械化,辛苦又赚不了大钱,年轻的一代不愿意接班,这样的老店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
老店的生产,只能够自己自给自足,即使有人订很多叉烧,传统的制作方式也应付不来。
周巧和表示,等到伙计们都退休了,才去想再兴的前路。
她深明老店的弱点,会在保持烧味品质的同时,尽量从细微的地方留住客人。
(提交后,学校老师马上给您回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