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是个勤行,能吃苦耐劳,本着良心做饭,总不会混的太差!
说起“心心快餐”,大多数台州人都耳熟能详,但创始人是一对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身份却很少有人知道。探寻其成长的历程,可见一个家族两代人的创业与守业、拓荒与创新的传承之道。
今年82岁的张其元与80岁的戴婕媭,在上世纪60年代完成大陈岛垦荒的历史使命后,被分别分配到黄岩水产公司及台州绣衣厂。
1988年,戴婕媭从绣衣厂退休。她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应该去外面“折腾”一下。她首先想到了去街上摆地摊,白天去批发市场批发衣服、鞋子,晚上在工人路上的夜市卖。一年下来,小钱虽然赚到了些,但抵在货里,见不到钱。
张其元和戴婕媭的老家是在温州,每到年底人们都要做松糕吃。此时,张其元和戴婕媭与同是老垦荒队员的张林林、陈进香夫妇俩想到了卖松糕。卖给谁吃呢?戴婕媭找到了台州绣衣厂的食堂负责人说:“我想给咱们厂里员工做点松糕,当夜宵吃,你看怎么样?”“行啊,你明天先做10个送来尝尝”,负责人很爽快地答应了她。第二天,戴婕媭把10个松糕送到厂里,负责人尝过之后,觉得味道很不错,对她说“明天送1000个来吧。”
他们高兴坏了,加班加点,连续干了一天一夜,手都搓成了血泡,因为没经验,最终只做了900多个。人虽然辛苦,比上班多赚钱,他们尝到了创业的甜头,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创业的成就感促使张其元提前一年退休,全职加入卖松糕。
后来生意很火爆,他们就在烟糖公司租了两间店面,由早餐店变成快餐店,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床,一直忙到夜里10点多。
1994年,在解放南路(凤凰广场南边)他们看中了两间店面,但是需要90多万元。由于没有这么多钱,他们只能东拼西凑借了几十万元,其中老垦荒队员们给了他们最大的支持,终于开了一家真正属于自己的快餐店,取名为“温州快餐店”。第二年,更名为“心心快餐”,寓意为与顾客心心相印。开了6年之后,又遇上了城市拆迁,买的两间店面被拆除,张其元一家心痛不已,只好再次搬迁,另觅他处。
最终,他们在沧海路上盘下来一家原本开不下去的餐饮店。也是从这里开始,心心快餐连锁店不断在城市里复制,越开越多。
创业路上总是充满了荆棘与挫折,对于经历了大陈岛垦荒淬炼的张其元、戴婕媭来说,这些苦也许并不算什么。如何把“心心快餐”做大、做长久,甚至做成百年老店,是这个家族几代人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2005年,69岁的张其元和67岁的戴婕媭把“心心快餐”的经营管理全权交给4个儿女,“心心快餐”实现了从第一代到第二代人的有序交接。4个儿女根据各自的特长合理分工,有的管品质、有的管采购、有的管运营和品牌形象,有的管外勤,在坚持优良传统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都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事实上,在“心心快餐”的创业阶段,张其元的儿女们始终是父母的得力助手,无论是初期的做松糕、路边摆摊,开小炒店,还是后来的心心快餐连锁店,儿女们都在父母身边帮忙,对“心心快餐”的运作已是相当熟悉。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20多年来,“心心快餐”从来没有在电视、报纸上打过广告。问其原因,张其元的女儿、“心心快餐”的运营总监张艳说,我们宁愿踏踏实实地做好菜品,搞好环境卫生,用口碑赢得顾客们的信任。
上世纪90年代,台州的街头曾出现“心心”“拉风”“唐人”三家快餐店“三足鼎立”的局面,20多年过去,后两者早已销声匿迹,成百上千家餐饮店在大浪淘沙中“出局“,唯独“心心快餐”活了下来。
“心心快餐”之所以能够岁月常青,与其长期坚持的经营理念分不开,菜品质量好、卫生干净、价格实惠。比如,张其元在买菜时要求商贩们,首先要菜品质量好,价格贵一点没有关系,菜钱都是当场付,从不赊账。万济池菜场有一个外号叫“长人”的菜贩,20多年来,一直为“心心快餐”供应菜,他告诉其他商贩们,“心心快餐”要买好的菜。时间久了,在口口相传中,大家都知道,“心心快餐”的菜品要求高。
2017年12月,“心心快餐”在云南昆明开出第一家合作分店,这是“心心快餐”走出台州、迈向全国的第一步!截至目前,“心心快餐”已经发展到10家连锁店,员工300多人。
改革开放40年,张其元感慨:“改革开放使我们一家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要不然这么多孩子,根本不会过上像今天这样的生活。过去,垦荒时我们坚持艰苦创业,现在也要坚持艰苦创业,这么多年来我们开快餐店,始终坚持‘不求赚多少钱,只要不亏就行,把菜品质量搞好、卫生搞好、环境搞好,靠口碑去传播’。”
20多年来,人们对吃的要求由吃饱到吃好、吃得健康、吃得舒心,而餐饮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心心快餐”第二代接班人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变化,不断在菜品的口味、种类、花色,员工着装,店面装修等各方面进行创新,让每一位顾客吃到安全健康、价格实惠的放心餐,就像在自己家里吃饭的感觉。
(提交后,学校老师马上给您回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