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小、复制快、盈利能力强的小品类
随着房租、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这些投入小、复制快、盈利能力强的餐饮业态,被越来越多的餐饮老板所看好。有些老板一进小品类餐饮就开始给自己定目标,要做几百家连锁,要做百年品牌。其实,店开得越快,埋下的定时炸弹就越多。
当部分餐饮老板企图大步快跑时,还有一些“笨老板”,选择了“先建系统再开店”的路子,几年就做一款产品,或者只开一家店。小步慢跑但求扎实稳健,等到某个节点再发力。
▍投前期快开店和慢开店的两种模式对比
前期快开店的优势,在于迅速占领市场,有较强的爆发力。缺点在于,如果底子没打好,品牌根基不稳,就很容易带来高风险,不仅没能带来长期稳定的高回报,而且稍有不慎就会“毁于一旦”。
前期慢开店的品牌,先建系统实地稳打,虽然扩张速度慢,但风险有所降低。加之品牌势能较为扎实,顽强的生命力使之能够厚积薄发。
从餐饮连锁的角度上来说,快不是核心,一味地求快很很容易因为快而遭遇发展危机,餐饮连锁早期需要建立系统,而这个系统的建立是快不得的。
今天就给大家分析一些“慢工出细活”的小品类店铺,看看它们是怎么运营的。
▍Kao铺
Kao铺认为要做品牌的No.1,必须要先成为小品类里的霸王。同时,随着餐饮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借势互联网将催生巨大市场空间。关于如何控制店铺成本、快速扩张、快速收回成本、形成规模红利和规模壁垒,Kao铺都做了细致的考虑和规划。历时13个月准备,在朝阳soho做出了第一份烤肉饭。
▍拌调子热干面
拌调子热干面,开业10天就名声大噪,接到100多个加盟电话。但该品牌依然按照既定节奏来打磨直营的二店三店,邀请产品、运营、拓展等业界大咖组建高配团队,当系统完善后才考虑扩店。
▍有间虾铺
有间虾铺也认为“要从最难的地方下手”。开店前,请来多年的经营高手、知名品牌高管组建了一支“高配版”创始团队,在“前期功课”上的投入超过200万,光吃虾、试虾成本就将近60万。
小品类餐厅怎样脱颖而出?
(1)技术创新
食材配方、制作方法和加工设备、口味改良空间很大,甚至一些大餐饮也可以靠小品类创新来优化,比如成都岷山饭店2014年推出过一道菜,叫“椒香冰淇淋”,法式甜品结合四川味道作出的小品类改良,很多客人甚至是为了这道菜去的,可是饭店比较“坏”,为了吸引客人就餐,只送不卖。直到现在这道小甜品仍然很受欢迎。
(2)品牌化运作
小品类的品牌化是一种必然,因为消费习惯在变化,人们想吃到安全和味道都有保障的东西,品牌背书是增加信任感的不二选择。
(3)垂直纵深供应链打造
安全健康的食材、成套设备与工艺、专业素养的人才,这三个要素都存在市场需求,对应的做资源整合、设备与工艺研发、小品类职业教育都有机会,但这是另一个层面的事情了。
目前小品类的竞争还不充分,所以还没有发展到这样的阶段,反而是集中在品类选择、部分先行者到了品牌化运营阶段,供应链整合估计会在三五年内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巨头。
小品类店铺如何打地基?
餐饮企业的头几年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只有当建立了完整的品牌系统、产品系统、运营系统、供应链系统,才是真正规模化扩张的开始。而对于市场上大多数一上来就急于扩张的小玩家来说,往往会因为连锁化需要的标准化、管理、供应链等问题的不成熟,导致经营失败。
其实不论品牌未来想如何发展,“打地基”这件事都不能马虎。把握小品类店铺扩张节奏,首先应该解决这几个问题:
(1)升级市场认知
都说小品类比大品类适合迅速铺店,但三年只开一家店,就是因为市场认知度不够。
多数消费者对于热干面/烤肉饭/驴肉火烧等停留在“街头小吃”的认知层面,店铺视觉形象的升级,外卖包装升级,口味改良等均可以提升或更新顾客对于这些“小吃”的原始印象,进而接受其售卖方式,销售价格,将消费者变成“懂的人”。
(2) 完善产品系统
对品类产品的理解是需要时间的,只有经过三四年,才能对品类理解深刻。而其中最大的落脚点就在于:供应链的完善和标准化。
做连锁餐饮的逻辑就是保持口味稳定,而供应链和标准化撑起了整个产品的稳定性。只有解决这两大难题,才能开始考虑品牌迅速铺店的事。
(3)建立有共同价值观的团队
阿里巴巴能走到今天,绝不是马云一个人的功劳,团队的十八罗汉给品牌的基石进行了很多加固和助推。很多跨界做餐饮的人虽然也会招人合伙,但也应该经常自查,是否建立了价值观相同的团队,完善内部管理体系。
(4)保持稳健发展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里,速度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充要条件。品牌并非单纯的规模大,影响力就大。市场真正在乎的是品牌的含金量和稳健性
当品牌拥有强大的团队、完善的供应链和管理系统,即使后期迅速开店对品牌也不会造成影响。就像一把伞,合上时是一个足够势能的定点,撑开是一张坚固的网。
正如这些前期建立系统的品牌,聚集着旺盛的生命力。哪怕是像烤肉饭、热干面这样的小品类,抓住“市场中有,心智中无”的机会,搭建好系统,照样有广阔前景。
(提交后,学校老师马上给您回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