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是家庭餐桌上最常见的也是最受欢迎的一道靓汤,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份煲汤的秘诀,也因此造就了千秋各异的味道。但不论是哪种味道,看似简单的汤中,几乎都包含了来自家的温情。
来自遵义的李永东同样如此。在他的家乡,有一道名为“鼓子鸡”的民间菜肴,流传已有上百年,每逢过年过节都能在家宴上看到这道菜的身影。而从小喝着母亲亲手煲的“鼓子鸡”长大的他,如今将这碗鸡汤带到了山城,创办了一家名为“熙园·天下一汤”的餐厅,希望借助这碗传承百年的鸡汤温润都市人的心灵,同时构建起地区间文化交流的桥梁。
百年鸡汤
“化汽为水”蒸出百年传承鸡汤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南滨路金辉铜元道的“熙园·天下一汤”餐厅,虽开业不久,中式装修风格的店内早已人头攒动、座无虚席。稍微留神就会发现,几乎每个餐桌上都摆放着一个高约半米、椭圆外形的白色瓷罐。
正当记者纳闷时,李永东告诉记者,这个白色瓷罐内就是餐厅的招牌菜肴“鼓子鸡”,“你看这个瓷罐的外形是不是很像一面鼓?我们叫它鼓子,用它煲出来的鸡汤就被称作’鼓子鸡’。”
别看造型简单,鼓子内部却暗藏乾坤。记者打开顶部盖子,只见鼓子的顶部边沿左右各“长”了一个小孔,小孔的另一头一直延伸到罐底,整个形状似两根吸管,紧紧附着在内壁上。李永东解释,这两条凸出的空心暗槽是用来“通气”的。
原来,当铁锅里的水烧得滚开时,蒸汽便从鼓子底部的小孔进入内部。李永东进一步解释,不仅整锅食材完全靠蒸汽将其汽熟,鼓子里的食材都是干放进去的,完全没掺水,为此,在长达6小时的蒸炖过程中,顶盖上还需要不停添加冷水,“在物理作用下,罐里的蒸汽会液化成水,就成了汤水的来源”。
除了器材大不同,食材来源同样精挑细选。为了让鸡汤保持最大限度的鲜美,李永东不惜成本,从贵州赤水采购了当地特色的跑山鸡。记者看到,这样煲出来的鸡汤,汤色黄亮,品尝一口发现其肉质香糯、味道鲜美。
当地逢年过节必备菜
秘方是味道的关键
记者随后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其实在重庆奉节等地也有“鼓子鸡”这道菜,写作“盬(gu)子鸡”,2011年4月,“竹园盬子鸡”还被列入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因为地方饮食的不同,这道菜在具体的制作上也有很大差异。
据李永东回忆,在遵义当地,“鼓子鸡”流传很广,是一道民间的名菜,尤其是到了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能看到“鼓子鸡”的身影,直到现在,它都是款待亲朋好友的必备菜。但早期的容器鼓子并不是白陶,而是一种外形粗糙的土陶,近几年来自贵州的一位工匠“升级”了其外形,用白陶瓷代替了传统的土陶罐,这才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鼓子。
除了外形相似,李永东说,当地人制作“鼓子鸡”的方法也大同小异,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甚至产生了一些秘方。以他家的“鼓子鸡”为例,用的是80岁的母亲几十年沉淀下来的独门手艺,除了用土鸡做主要食材,还会根据不同的养生需求,添加天麻、当归、竹荪、石斛等配料,经过长时间蒸炖,这道鸡汤才算大功告成,“这其中,决定鸡汤味道的最关键,就是我母亲多年调制而成的一味秘制配方”。
创业故事
从放弃“铁饭碗”到创办餐饮企业
李永东是遵义人,来重庆创业打拼多年。昨日下午,李永东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创业经历。
1985年,刚刚从贵州工学院化学系毕业的李永东,被分配到了遵义的一家国营糖厂。李永东说,最初,他是在糕点车间做一名普通工人。在此期间,他不断学习并熟练掌握了56种糕点的制作工艺,在厂里名声大噪。不到3年时间,他就成为了车间主任。
随后,李永东主动放弃了国营糖厂这个人人羡慕的“铁饭碗”,之后在销售行业如鱼得水的他,被云南一家私营企业聘请为总经理,年收入近30万元。但是眼光一向长远的李永东,将自己每年的收入所得用来回购公司的股份,这让他有了第一笔原始积累,为其后的创业打下了经济基础。后来,李永东来到重庆开始创业,在拥有了几次合作创办餐饮公司的经验后,今年初,他创办了重庆熙园饮食文化有限公司,并投资200万元开办了“熙园·天下一汤”。
以餐饮为桥梁
推动两地经济文化交流
在李永东的餐厅里,记者看到,除了“鼓子鸡”以外,还有不少遵义特色的地方小吃,比如陈氏豆腐干、鸭溪米皮、鸭溪凉粉等名优传统小吃。其中,有一种名为“鸳鸯包”的小吃备受食客青睐,点单率不输“鼓子鸡”。记者了解到,“鸳鸯包”是李永东的“专利”产品。
“包子的馅料都是我自己运用多年糕点制作经验,逐步摸索出来的。”李永东介绍,包子的馅料采用花生、芝麻、核桃、冰糖、红糖、猪油等12种原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制作而成。记者尝了一口,包子皮薄、入口松软、咸甜爽口、味道独特,难怪备受食客好评。
来重庆多年,现为重庆市贵州遵义商会会长的李永东,一直致力于推动遵义和重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他告诉记者,将以“鼓子鸡”为代表的遵义传统美食带到重庆,除了是以餐饮为桥梁推动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外,他还有些“私心”,“我希望还能让贵州民间传统特色饮食文化在川渝地区得到传承和发扬”。
(提交后,学校老师马上给您回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