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打造啤酒界的星巴克,却丢了精酿啤酒吧的有趣灵魂。
风光无限的精酿酒吧「开巴」,竟然关停所有门店
上海的精酿酒吧数量众多,而「开巴」可以算得上是其中的先驱者之一。2008年,开巴生啤坊在武定路开出了第一家门店,到了2016年,「开巴」总共拥有三家门店,也变成了啤酒文化爱好者的聚集地,可以说是引领了一股精酿啤酒风潮。
2017年初,啤酒界巨头百威英博宣布收购上海的三家开巴精酿酒吧,百威英博在中国零售方面的第一个收购,具体金额从未向外披露过。但据「开巴」创始人透露,收购价已包含了未来多年的利润和很高的品牌附加值,所以肯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开巴」被收购以后,门店数量一下子增加到八家,是原来的两倍之多。此外,百威还使出了擅长的品牌招数,让「开巴」推出了精酿啤酒品牌。
巨资收购、市场扩张,「开巴」本应越来越好,成功步入“酒吧阶级的顶端”,但就在被收购后的一年内,所有门店被关停。我们不禁为之惋惜,也很好奇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投资方的动作,彻底颠覆「开巴」文化
1.不考虑市场情况,便改变原有定位
“啤酒界的星巴克”是百威集团对「开巴」的全新定位,为此他们请来了国际知名设计公司IDEO,花费上百万耗时三个月重新装修,“星巴克”是有了,但「开巴」有趣的灵魂却不见了。
高脚桌换成沙发式座椅、位置减少、装透亮玻璃门,完全取代了原有的复古感不说,昂贵的设计根本没有考虑到顾客的实际体验:高脚桌带来的轻松惬意感没有了,位置减少让很多顾客不得不站在喝酒或离开。
总之,「开巴」原有的热闹氛围变成了性冷淡,慢慢地,这里就不再是下班后放松心情的首选了。
2,百威产品,一家独大
精酿啤酒点最大的特色就是包容性强,「开巴」曾经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上百种手工精酿啤酒。而在被百威收购、人气持续低迷后,百威竟然下令门店只准售卖百威英博体系内的产品。消费者的选择变少,不再光顾也是无可厚非了。
另外,开巴还推出了自己品牌的精酿瓶装酒,并与1919平台开启合作,这本应是一件推广品牌、拓宽消费场景的好事。但是,在1919平台上卖12元的酒,在开巴店内却翻了将近3倍。你说,这样的做法,如何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
3.取消了「开巴」最有特色的活动
自2008年开业以来,开巴每周都会策划一系列跨界活动,啤酒品尝会、啤酒学校、国内外艺术设计校友会、图书馆捐赠计划等等,都是「开巴」啤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变相了吸引客流量的好方法。
酒吧被收购以后,所有跨界活动被取消,每晚都已DJ打碟替代之,没有创意与特色,更丢了「开巴」原有的啤酒内涵。
除这三点外,别的一系列措施,比如把办事流程复杂化、百威资源分配不受宠,种种累积,才最终导致「开巴」迅速从繁盛走向关店的局面。
从「开巴」这个例子,餐饮人能吸取怎样的经验?
百威收购「开巴」时,开巴创始人黄蔚曾表示,自己完成了从0到1的创造过程,希望百威英博接手开巴后,可以把1做到100。百威英博财力丰厚,也许并不在乎这点小钱,但是啤酒爱好者们失去了一个好去处,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与教训。
1定位准确不跟风
餐厅的市场定位决定成败,跟风切忌不可取。想象一下,若是把喜茶完全改造成网红INS风格,那喜茶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市场特色了,你还会光顾吗?我想这个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2产品不可过于单一
百威英博想在自家酒吧推广自己的品牌,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取消掉所有品类,消费者还剩下多少选择呢?所以,对于餐饮店、酒吧来说,无论是品牌种类,还是品种种类,单一选择必然是适得其反的。
3树立品牌文化
在「开巴」出现前,精酿啤酒完全是一个空白领域,但创始人黄蔚始终致力于推广啤酒文化,这也是开巴成名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向消费者传递你的品牌理念,让他们为品牌买单,这才是稳定又可持续地商业模式。
(提交后,学校老师马上给您回拨)